于太行山腰重温红旗渠精神

2023-07-28 1,048 0

*本文为《半月谈》内容

奇迹的诞生,往往伴随某种精神的注入。红旗渠,镶嵌在太行山腰;红旗渠精神,历久弥新。20世纪60年代,河南林县人民为解决苦旱,决定开凿水渠,引漳河水。10年时间,10万儿女,在万仞壁立、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,逢山凿洞,遇沟架桥。他们顶酷暑,战严寒,一炮炮炸、一钎钎凿、一石石砌,最终削平1250个山头,凿通211个隧洞,硬生生在绝壁上“抠”出一条千里长渠。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,让当地从此结束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的历史。

历史记录着人们为改变命运改写山河的意志与勇气。红旗渠纪念馆里的英雄簿上,小人物的名字熠熠生辉。

红旗渠一处景致 赵一鸿 摄

张建福,原康公社宋村村民,18岁上渠,在阳耳庄、桑耳庄工地打钻;任伏拴,泽下乡石官村村民,18岁上渠,任村井头工地记工员;王金伏,采桑公社北采桑村村民,30岁上渠,在盘阳工地挖沟......没有现代化开凿工具,就用镐头和钢钎凿;没有运输工具,就用车拉肩扛;买不起那么多水泥,就用石头烧;没有地方住,就宿于悬崖下,石当床......

在无数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群体中,共产党员的形象尤其坚强有力。

32岁的县委书记杨贵,立下这样的军令状:“如果红旗渠修不成,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,向林县人民谢罪”;共产党员任羊成,冒着跌落深涧的危险,腰系大绳,凌空除险;技术员吴祖太,全身心投入工程设计,在隧洞探查时不幸牺牲......“党员干部流汗水,我们就不怕流血水;党员干部搬石头,我们就有决心一定可以搬山头!”当地群众说,跟着这样一群人干,再苦再累不怨悔。

——红旗渠是一条生命之渠。《林州县志》上的记载让人怵目:“夏大旱,人相食”“连年荒旱,人相食”。对生的渴望,让人生出信念与决心。 于是,一个个“在阎王殿里报过名”的勇士来了,投入气壮山河的斗争中。

——红旗渠是一条尊严之渠。为了活出盼头、活出骨气,林县人不认命。失败、斗争、再失败、再斗争......一代代林县人不甘屈服,终于,红旗渠通了,改天换地的气魄,有了!

——红旗渠是一条使命之渠。修渠,是老一辈的使命担当。凿通这条渠,为当世当代,更为千秋万代。

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——十年栉风沐雨,万代精神闪光。

今天的林州(原林县),宽阔的红旗渠大道,延伸到到太行山脚。红旗渠品牌带动一方经济,红旗渠酒摆上餐桌,红旗渠成为红色教育热门打卡点……红旗渠之于林州的意义,早不单纯是一条浇灌54万亩土地的水渠,而是林州的象征符号。

红旗渠青年洞附近景致 赵一鸿 摄

红旗渠精神,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,成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。

立足红旗渠品牌资源优势,林州人开始了新的创业——林州全面推进红旗渠灌区现代化灌区试点建设,先后确定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、数字孪生灌区建设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、建设高标准良田4项任务,先行先试;开发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红色教育游、以太行大峡谷为龙头的绿色生态游、以国际滑翔基地为主导的蓝天翱翔游,游客络绎不绝;发展研学培训,建设红旗渠精神营地、红旗渠研学成长营,成效显著;打造金融和科技发展引擎,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“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”......

走在红旗渠大道上,人们一遍又一遍重温并解读着红旗渠精神的“时代密码”。这一山腰上的奇迹,至今依然震撼人心,激励人们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,接续奋斗。

相关文章

红旗渠精神
一处基地,一代精神

发布评论